星雲大師辦教育


雖千萬人,吾往矣

◎編輯室

從壽山佛學院到全球16所佛學院;
從創辦佛教第一所幼稚園,到海內外五所大學;
從建寺安僧到世界各地200多所寺院學校化;
從一張文憑都沒有,到榮獲21個榮譽博士。
終生投入教育的星雲大師,回顧一生所作所為,
他說: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。」

◎緣起

  佛陀,是一位偉大的老師、教育家,然而,若細數佛教歷史上,興學建校,提昇佛教的社會地位,樹立佛教積極入世的濟世情懷,在21世紀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現況,最有貢獻的當屬佛光山開山宗長──星雲大師。
  在西方,教育的起源受到天主教、基督教的巨大影響,光是在台灣的教會學校就有70所之多,除了奠定天主教、基督教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外,也間接的傳播宗教教義與宗教博愛的情懷,即便接觸者不信教、不受洗,卻潛移默化的讓大家對此宗教產生好感和敬愛之心。
  只有和大眾在一起、改善大家生活的宗教信仰,才會被需要。星雲大師在《佛教與歷朝帝王關係之評議》一文中說:「佛教在人間最大的功能,不能只是超度靈魂、往生善趣,更重要的是和樂社會、清明政治、善治經濟,並合禮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,完成有意義、有價值的人生,才是符合佛陀揭櫫的人間佛教。」

◎教育,活化佛教的生命力

  如何讓佛法改善我們的生活,以及和諧社會呢?大師除了經年不輟的著書立說,推動文化出版,於各地建寺安僧弘揚佛法,且非常、非常的重視教育培養人才,帶動佛教的發展力,正如宋明理學家朱熹所言:「半畝方塘一鑑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;問渠哪能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
  1953年應李決和居士等人前往雷音寺弘法,1956年宜蘭念佛會講堂落成時,同時創辦佛教第一所幼稚園──「慈愛幼稚園」,讓生活的佛法教育從小開始,歷任園長有慈惠法師、慈容法師、張慈蓮等人,後有高雄普門、台南慈航、慧慈、新營小天星等幼稚園也相繼成立;而為接引青年學佛,在民風純樸的宜蘭,創辦「光華文理補習班」,委請在學校教書的信徒義務輔導英文、數學、理化等科目,大師則親自教授《古文觀止》,組織「文藝寫作班」,因此活化佛教信徒的人口結構,注入未來佛教發展的永續機緣。
  經由教育理念的注入,雷音寺有別於一般陰暗晦澀、青燈伴古佛的傳統寺院,生氣盎然的雷音寺就像一所學校,從兒童、青少年到成年人全面展開接引,在五○年代傳統、貧窮,處於白色恐怖的這塊台灣土地,由大師所帶領的這一群老、中、少的弘法菁英,如一株新鮮初放芽的綠,正以一股穩健、熱情、開放之英姿,為佛教掀起晴空萬里的扉頁。

◎人才,佛教發展的關鍵

  然而,這只是一個起點而已,大師認為佛教能幫助人,帶動整個社會向上提昇躍進,第一優先就是「教育」,所以除了辦幼兒教育之外,也辦理各種職業補習班:如烹飪班、洋裁班、花道班、家事班等,鼓勵婦女走出來接受教育,習得一技之長,有工作,才會有美好的生活。

  做為佛教關心社會教育的先聲,1964年大師與南亭法師、悟一法師、陳秀平居士等人,在台北中和鄉辦理一所「智光商工職業學校」。同時,有感於辦教育要有自己的幹部,而這一切都必須從佛教學院辦起,當時,和信徒共同籌建的「壽山寺」正要落成,就商之於信徒大家,先辦理佛學院,因此,「壽山佛學院」應運而生。

  1967年佛光山開山後,壽山佛學院改為東方佛教學院,從東方佛教學院改為叢林學院,至今五十年弦歌不斷。樹大分枝,各地紛紛建立別分院後,也陸續辦起分部,例如印度佛學院、馬來西亞東禪佛學院、菲律賓佛學院、香港佛學院、澳洲南天佛學院等16 所佛學院。人才的培育,為佛教帶來改變和創造的力量。

◎全面性教育的發展

  僧伽教育為佛教培養人才,然而,大師對於社會教育仍舊充滿了熱忱。時值佛光山開山之初,1963年在台灣高雄縣岡山設址復校的正氣中學,後來無力續辦,商之於大師,就是現在的「普門中學」,在1977年正值賽洛瑪颱風來襲時,從接辦招生到開學,正如諸葛孔明所言:「辦學於風雨之際,接任於危難之間」,普門中學創校迄今三十餘年,歷任校長,如慈惠、慧開、慧傳到蔡清波,如今已綠樹成蔭,桃李滿天下了,後來均一、均頭中小學校也陸續成立。

  教育,要無所不在。大師說:「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從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推動到大學;從個人家庭推動到整個社會;從寺廟出家眾推動到大眾生活裡。」大師囑咐所有各別分院推動「寺院學校化」、「都市佛學院」,要做校長不要做住持,讓寺院成為眾生心靈的百貨公司,人生的加油站,讓佛教走到人間;後來創辦人間衛視,大師首例開設「電視佛學院」節目,「讓家庭成為學校,客廳就是教室」;2004年,則利用網路媒介開設「天眼佛學院」,讓佛法的教育,透過雲端,無「網」不利,無遠弗屆。

◎大學,樹立佛教社會地位

  正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,唯智能度。」大師要辦理一所人文的大學,辦大學,一來樹立大眾對佛教正面形象的認識,從而建立信心。二來教育帶來文明和希望,尤其大學是培養中堅分子的園地,若是青年人都能具備人文素養,對社會大眾抱持慈善友愛,無異是國家社稷之福,因此大師發起「百萬人興學運動」,由慈惠法師總執行,一個人每月一百元,從爺爺奶奶到小孫子,人人都可以蓋大學,全民一起辦教育。

  人間是發願來的。但是,辦理一所大學,其中硬體、軟體不勝繁瑣和極其困難,許多關心此事的信徒,力勸大師打消念頭,不要做吃力不討好,自找麻煩的工作,大師婉謝大家的好意,「雖千萬人,吾往矣!」對的事情,就要去做。

  在大師的號召及千千萬萬信徒的護持,佛光山系統大學相繼成立:1991年,於美國加州創設西來大學;1996年,於台灣嘉義成立南華大學;2000年,於宜蘭建設佛光大學;2010年,澳洲南天大學也應當地政府邀請、贈地,於澳洲臥龍崗市辦學;2013年菲律賓教育部邀請,馬尼拉的光明大學也於2014年開始招生。

◎佛光山系統大學特色

  佛光山系統學校,從幼稚園、中小學到大學的辦學,在大師的精神號召,以及百萬人的響應護持之下,這是中國佛教史上,辦最多大學、最多學校的佛教團體;而為了讓資源整合,嘉義南華大學、宜蘭佛光大學、美國西來大學、澳洲南天大學、菲律賓光明大學共同成立全國首創的「佛光山系統大學」,學生可以「一校註冊五校選課」,並有機會獲得雙聯學位。尤其南華大學開校之初,前四年免學雜費,在台灣大學史上,史無前例;佛光大學為了讓更多優秀學子能夠受到好的教育,也是以國立收費的標準,提供無數青年學子就學因緣;前教育部長楊朝祥、前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則卸下官職,受大師教育理念感召,發心發願親自走上教育第一陣線,分別擔任佛光大學及南華大學的校長。
  台灣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,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、韓、英、法語等多國語言的黃春明先生,以及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教授,都因為肯定佛光大學創辦人星雲大師之理念,接受佛光大學榮譽博士。而一直以來,不被政府認同的佛教教育,2007年教育部終於核准佛光大學增設「佛教學院」,將佛教教育正式納入政府高等教育體系,並授予宗教學位。
  最為殊勝的是,細數所有成就教育因緣,均來自「十方來,十方去,共成十方事;萬人施,萬人捨,同結萬人緣。」全體社會大眾善心美意的致力辦學,一個月一百元,一年一千二百元,三年三千六百元的「百萬人興學運動」,帶動全民終身行善、辦學的義行。

◎教育,改變了佛教

  很難以想像,如果佛教沒有教育,沒有辦學,今天的佛教會是什麼樣貌?在社會認同上又會是什麼情形? 1950年代民間信仰盛行,佛教徒稀少、老化,出家人只管在山林裏修行,不問世事,更不談弘法利生,佛教實在是萎靡不振。
  經由教育,人間佛教全面展開弘法,同時影響帶動佛教界積極走入社會,改善社會風氣,歷經數十年的努力,終於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和肯定。
  大師當年隻身來台,佈教僅能在鄉間山區,隨著各項文教弘法的發展,大師將弘法的平台,走入國父紀念館、國家音樂廳、美國林肯中心、雪梨歌劇院等世界殿堂。並從2009年國定佛誕節起,佛教終於走上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,舉辦「一心十願報母恩,千僧萬眾祝佛誕」,國家元首馬英九先生,帶領著現場大眾及電視機前的觀眾,一起響應大師提倡的三好運動「做好事,說好話,存好心」。從鄉下到總統府,如天下遠見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所云:「星雲大師改革了佛教,佛教改善了人心。」
  根據美國國務院在2006年度《國際宗教自由報告》顯示:佛教與道教為台灣兩大宗教,在2300萬台灣人口中,佛教徒約有800萬人(35%),而道教徒約有755萬人(33%),也就是說,現在平均三個人就有一個人學佛。

◎結語

  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唯有重視教育,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,眾生才有可度的因緣,正如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表示:「佛教當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︰第一是教育,第二也是教育,第三還是教育。」
  教育辦學提高了佛教的社會地位,佛教受人尊重肯定,佛教徒在社會發聲也有了力量。這一條漫漫長路,星雲大師帶著大家一步一腳印,從文化起步,從教育播種,讓歷經千百年的佛教,從沒落、山林、經懺,被邊緣化的信仰,終於再次走上隋唐盛世的榮景。
  教育,改變了佛教;佛教,改善了人心,一步一步的實現「自心和悅、家庭和順、人我和敬、社會和諧、世界和平」五和的人間淨土。